
鹽堿地上長出的嫩芽
“鹽堿地上長出的嫩芽”,為《大圣歸來》輸送了大量CG人才的動畫培訓機構奇跡曼特的負責人,這樣形容這部低開高走的國漫作品。
在36氪與《大圣歸來》制作團隊的獨家訪談中,動畫執行導演周迅非常認真地說,“這只是一部及格的動畫電影,跟好萊塢那些影片相比,我們還差得遠”,他非常認同用“鹽堿地”與“嫩芽”來比喻中國的動漫環境和在這種環境下產出的作品。與日本、好萊塢那種“沃土”般成熟的動畫工業不同,國內動漫影視的發展氛圍的確如同“鹽堿地”一樣貧瘠,技術性人才匱乏,營銷環節缺失。
盡管中國電影市場在井噴式發展,卻鮮有資本愿意把賭注投在國產動漫電影上,“而改變這一窘境的,很可能就是《大圣歸來》”。
包括隨后上映的“寫實動畫特效電影(Live-action/animated film)”《捉妖記》,兩部幾乎同時橫掃國產電影保護月的動畫電影,終于把粉絲經濟和明星IP堆砌出來的《小時代》、《梔子花開》等片擠下了票房神壇。《大圣歸來》在幾乎沒有前期宣發的情況下創造了超過六倍的投資回報率,率先成為國漫影史上的里程碑,而后的《捉妖記》在首映當日票房突破1.7億,則創下華語片單日最高票房紀錄。
資本多給好國漫“打雞血”吧
當人們都把目光集中在電影票房和觀眾口碑的時候,《大圣歸來》的動畫制作團隊卻告訴我們,《大圣歸來》向全國乃至全球的資本市場證明一件事,“在中國市場認認真真做國漫,能上院線,能賺口碑,還能賺錢!這對我們這些文創產業的創業者來說,簡直是打了一針雞血”。
“資本真的不只是錢,資本意味著吸引足夠的人才,資本意味著良好的發展前景,資本意味能給動漫從業者們許諾一個看得見得美好未來,比如《大圣歸來》這樣好口碑好回報的作品,這才是資本對我們國漫產業最重要的意義,這樣我們才能理直氣壯的談情懷”。
“今年夏天也許這會成為中國動畫電影市場的一個突破口和轉捩點”。自此開始,中國動漫電影也能吸引大量資本,從而生產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可能才是《大圣歸來》這部良心之作的最大意義。
與那些依靠傳統電視渠道而走俏的動漫作品(如低幼化的《喜羊羊與灰太狼》、曾創造了2.93億票房的《熊出沒》)所不同的是,《大圣歸來》這樣的大銀幕電影,并沒有電視臺為他們傳播口碑和提升知名度,而是完全依賴于互聯網+的動畫電影作品。電影上映前的點映環節,為這部電影帶來了第一波互聯網自來水軍,隨后微博微信的瘋傳,讓電影排片率一路走高。
“我們很可能見證了一個時代”,中國動畫電影從0到1的時代。周迅認為,未來幾年會有大量資本開始運作于動畫電影的制作,除了光線投資的《大圣歸來》續集,周迅公司“大千動畫”也接到了大量與國產原創動畫電影相關的咨詢。
而火爆的大圣和胡巴,也讓不少熱愛國漫的觀眾們為《魁拔》可惜,而得到光線注資的十月工作室,也讓魁拔迷們為青青樹公司感到遺憾。雖然業內對于《魁拔》的評價頗高,可是一片空白的營銷和宣傳,過于復雜的IP概念,即使有韓寒等大V的微博轉發和真誠推薦,也沒有引來足夠的關注和票房的翻身。
國漫的市場經濟,春姑娘
而《大圣歸來》的成功,不僅是接地氣的西游IP,網絡好評引發的自來水軍,被同期爛口碑高票房電影烘托出的“委屈感”,乃至導演田曉鵬略顯孤獨的藝術情懷。
事實上,當中國動畫從計劃經濟時期的“命題作文式”生產,掙扎著走向市場化的時候,“最大的問題在于,我們的動畫制作,其實完全沒有按照市場化模式、電影工業模式在生產,觀眾當然不買賬”。
“比如IP的前置開發,好萊塢的工業化劇本打造方式,讓兩個小時的故事緊湊有序,在IP開發前的市場調查,上映檔期的合理安排,這些都是我們動畫電影制作者過去所缺乏的”。
別以為《大圣歸來》只是導演一個人的孤軍奮戰,電影在超過8年的籌備過程中,首先在技術市場上通過聯合制作的方式,最大限度的解決了動畫技術上的難題,“在兩小時內呈現了國內制作團隊所能達到的最佳視覺效果”。其次,在IP開發時就準確定位了觀影群眾,盡管在戛納電影節上賣出了海外版權,《大圣歸來》沒有像《功夫熊貓》一樣從開始就要面對全球市場,僅專注于國內市場,比起好萊塢色彩濃重的《功夫熊貓》,《大圣歸來》的IP更符合國內觀眾的觀影習慣。
另外,比《魁拔》幸運的是,中國動漫市場正在積極改變,成人向國漫電影市場正在逐步擴大。根據貓眼電影的數據顯示,《大圣歸來》觀影用戶的年紀集中在25歲上下,這意味著我們通常理解的“合家歡”式動漫電影,正在悄然走向分層。越來越多的觀眾開始接受這樣的設定,動漫大電影不僅是為孩子們服務的。同時,當年那批被日本和好萊塢動畫哺育長大的孩子們,如今也成為了國漫電影的消費群。
截止7月19日,《大圣歸來》總票房已突破4.2億,為目前國產動漫電影的最高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