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紅杉資本合伙人的周逵,向來不避諱對商業模式的關注,見解還頗為獨到。外界經常把阿里巴巴和京東商城拿來作比較,在他看來,兩者雖然是正面對手,在商業模式上卻差別很大:“淘寶的商業模式是向商家收費,京東商城的商業模式是向用戶收費”。 由此,他得出的結論:在商業模式上,阿里巴巴和百度更相似,京東商城和蘇寧更相像。
創業如同做人
在眾多投資機構中,紅杉資本不僅擅長選“賽道”,在選擇投資企業時,對商業模式的分析和把握也是精準透徹。紅杉資本創始及執行合伙人沈南鵬曾明確表示“商業模式創新比技術創新更重要”。
身處同門,紅杉資本合伙人的周逵,也向來不避諱對創業企業商業模式的關注,而且見解還頗為獨到。
通過這次訪談,讓我真正見識到一位洞察商業本質的投資人。
創業如同做人,將欲取之必先與之,先要向社會和用戶提供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后,才能有所收益。在周逵看來,成功的商業模式必定是一種健康的商業模式,即“一個企業創造的社會價值和用戶價值先于索取的價值,索取的價值比創造的價值少一點,不然就不健康”。
聽起來,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就像一個人的成功商業模式,就是我們從小到大被教育的“奉獻先于索取”。
這就是商業社會中最本質的道理,最高深也最淺顯。說其淺顯,是人人都掛在嘴邊,說其高深,是因為掛在嘴邊,卻沒有記入心中,記入心中,卻沒有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
相信大家腦海中可能對曾經喧囂一時的SP“搶錢”模式還留有印象。在周逵看來,其商業模式“不是一個健康的商業模式”。
取了“信息服務提供商”如此堂而皇之的名字,SP曾經將經歷寒冬中的中國互聯網帶入盈利時代,本身也練就成暴利行業。2-3個人,投入1萬元,申請一家SP公司,年收益就可達數百萬元。2004年,與國內各大運營商簽約的SP企業數量已經突破9000家。
但是,SP公司提供的絕非利于用戶的信息,更多是利用技術為用戶設置的陷阱,最常見的就是垃圾短信,比如發廣告信息、誘導定制、強制定制,還有為用戶退訂短信業務設置門檻等。還有更“厲害”的,一些SP公司從網站主動向用戶發送信息,用戶便會被莫名其妙地扣款。
建立在損害用戶利益基礎的商業模式,即使能夠讓企業賺取再大的利潤,無異于搶用戶錢的強盜。如果說不賺錢的企業是不道德的,那么,這種搶錢模式還不如沒道德,徹底失去下限,甚至連一種商業模式都不算,肯定不能算成功的商業模式。就算沒有政府相關部門的整治,任憑自生自滅,也會很快被市場淘汰。
所有不提供用戶價值的商業模式都是耍流氓,而提供用戶價值的商業模式才是支撐那些成功企業的基石。
淘寶網讓賣家和買家在網絡上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便捷地實現交易,京東商城則提供了一個既價格便宜又購買方便的網上商城,小米去掉市場營銷成本賦予用戶更多增值服務,360則是對收費服務實現了免費。
在周逵看來,這些都是成功商業模式的典范。
越是不像投資人的,可能才是真正的投資人
第一眼見到周逵,利索的小平頭、淺藍色上衣,一副略微憨厚的模樣,不怎么像投資人。
作為同事的沈南鵬曾對周逵做出過如下評價:“表面上,你可能會感覺周逵不是那種quick的人。但他有作為風險投資者的兩個品質,首先是他考慮事情很周到,注重細節,在很多投資者容易因表象而激動的時候,他能保持理性。同時,他很開放。不會喪失捕捉機會的能力。”
大象無形,越是貌似不像投資人的投資人,可能才是真正的投資人。就像馬云推崇的風清揚“無招勝有招”一樣。
出于對投資回報率的考慮,投資人對成功商業模式的考量,不免都是從“利益最大化”出發。正如閻焱對成功商業模式的考量,有兩個標準:一是你的市場一定要非常大,二是你的商業模式一定具有可擴充性,可以實現快速擴張。
總體來看,投資人往往關注的是那些大而強的商業模式,歸結起來,這些商業模式能夠幫助他們賺到更多的錢。他們經常對小而美的商業模式卻忽略不見,難道后者就不能被歸為成功的商業模式?
一些難以形成“規模利益”的商業模式,比如一家餐館、一間美發沙龍店等,既為用戶帶來價值,也有可能成就百年老店,即使可能不被投資人青睞,也應該被歸入值得被尊重的成功商業模式,無需等待投資人的認可。
話說回來,難道投資人就沒有走眼的時候?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正是京東商城資金鏈緊張的時候,紅杉資本創始及合伙人沈南鵬,曾因為沒有看明白其商業模式放棄投資,之后,在京東商城估值50億美元時,才選擇“進駐”。
創業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取投資人的認可。更何況,一心向錢看的投資人,心中也有客觀的價值觀,周逵坦誠:“甚至沒有商業模式的一些,科學家做的一些東西,都應該被尊重。”
一句話,不是你不夠好,只是不適合和投資人合作而已。當投資人嫌棄創業者的商業模式成長速度慢,創業者也不要過于灰心,“唯快不破”只是他們的口味而已,并不是判斷你的商業模式成功與否的絕對標準。
原本世界上就沒有完美的商業模式。以管理學聞名的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都承認,管理本質上是一種實踐,而絕不能成為一門精確的科學。對于投資人口中的成功商業模式,創業者可以借鑒,卻沒有必要照本宣科。
“不管是小而美的商業模式,還是大而強的商業模式,在這個社會中都應該值得被尊重!”周逵的這句話,相信會讓所有創業者為之一振。
那些必須問但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這次訪問周逵,我當然不會錯過機會,準備“狠狠”地向他請教一下關于商業模式設計的相關話題。沒想到,我竟然沒有得到標準答案。
先打磨市場還是先打磨產品?
當我向周逵道出創業者的糾結:“先打磨市場,還是先擴張市場?”沒想到,他給出的答案竟然是“沒有標準答案”。
乍一聽,覺得周逵過于圓滑,沉靜下來,再聽聽他的闡述,你可能會忍不住點頭。“如果沒有很好的產品,去追求速度,有時候是白干;但沒有足夠的用戶,肯定找不到產品的弱點。”
先打磨市場還是先打磨市場,其實是一個類似于“先邁左腿先邁右腿”、“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無論先邁哪條腿,市場和產品兩條腿都要跟上。
先盈利還是先追求規模?
很多互聯網企業,在創業之初都沒有實現盈利,走的是先燒錢追求規模的路子,然后等到將競爭對手打下馬去、做到市場前幾名時,才開始盈利。早期的互聯網企業新浪、搜狐都是如此,現在如日中天的阿里巴巴、京東商城也是如此。
那么,是否意味著創業公司可以先不需要追求盈利,先集中精力燒錢追求規模?就像之前的滴滴打車、快的打車補貼免費,還有O2O燒錢血拼。周逵一語中的:“我今天不追求盈利目標的時候,我肯定追求另外一個目標。”
周逵話中隱含的意思是,如果在短時間內,不能達成一定的規模,爭取到更多的用戶,事先的不追求盈利,就會被白白浪費。
先專注還是先多元化?
對于創業企業選擇專注還是多元化,周逵給出的答案沒有出乎意料:“大部分的人要專注”。攻占消費者心智,專注于一個點,也要比分散于多個點更有“殺傷力”;更重要的是,創業者手中的資源有限,將其集中攻占一個“陣地”,成功的可能性會更大。
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商業規則好像發生了改變,跨界經營似乎成為一種不可抵擋的潮流。多元化不能是盲目的多元化,應該是相關多元化,即周逵口中的“你的目的是為了做厚,它的價值鏈和你是自然衍生的。”
他的意思是,在多元化和專注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避免讓多元化業務影響到主業務的發展,最好能夠鞏固主業務。
選擇輕模式還是重模式?
表面看起來,與重模式相比,輕模式便于企業快速擴張,以四兩撥千斤。這也是被很多投資人看好的原因。對此,周逵并不掩飾:“通常VC投資機構,會找輕模式,它能切得快。”
但是,輕模式并非一定優于重模式。也許在創業之初,創業者選擇輕模式,能夠助你快速奔跑。但是,隨著企業規模增大,重模式或許也是一種不錯的嘗試。所謂的重,不是讓創業者鼻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積累自己的競爭優勢,堆積企業的“厚度”。
在周逵看來,重模式其實也是企業的一個壁壘。重模式的弱點是跑得不夠快,但是如果能夠利用資本的杠桿,在他看來,“可能又重又跑得快”。這才是成就大公司的關鍵。
做2B還是做2C?
關于商業模式設計,還有一個讓創業者糾結的問題:到底做2B還是2C?
周逵認為,這也是因企業而異,尤其是現在的商業社會,越來越不存在截然的2B和2C之分。以計算機公司為例。最初計算機更多被企業所用,IBM和微軟的商業模式可以算作2B,隨著計算機日益被個人擁有所用,這些計算機公司的商業模式就兼具2B和2C的性質。
天底下沒有好做的生意,個人用戶并不比企業客戶易于獲取,換句話說,個人用戶也并不比企業用戶好“糊弄”。選擇哪種商業模式,還是要以產品來論,反正都要以滿足用戶需求為目的。
見慣了好為人師的投資人,周逵這位“老師”提供的事實而非答案,真得讓人受益匪淺。
附:《艾問周逵》精彩對白
艾誠:什么叫商業模式?或者你怎么定義商業模式?
周逵:企業需要有一個社會價值,或者說用戶價值,才是一個健康的企業,把用戶價值轉換成你的企業價值,我認為這個方式是商業模式。
艾誠:什么叫成功的商業模式?
周逵:成功的商業模式,可能有幾個環節,一個企業創造的社會價值和用戶價值是先你的,這樣你索取的價值是比你要創造的價值少一點,不然就不健康。
艾誠:比如說?
周逵:比方說現在SP的業務,沒給用戶帶來太大的價值,但是它索取了很多價值,所以你會看到有一些企業的商業模式是搶錢的模式,這種搶錢的模式,來了錢是成功的,但是它不是一個健康的商業模式。第二個,除了健康之外,還需要應對競爭性,得有壁壘,可能是牌照。
艾誠:比如視頻網站?
周逵:比方說銀行。銀行的商業模式非常好,國家設定了一進一出的差價。另外一類,越大越美的,比方說唯品會的商業模式就很好,開始不是那么賺錢,當它越大的時候,它的盈利性越強。
艾誠:什么叫創新的商業模式?我們注意到紅杉前期早期投資的像蘭亭集序鄉村基、麥考林,他們好像在商業模式都有一些創新之處,能否分享?
周逵:其實每個經濟的主體里面都有既有商業模式的沉淀,里面有其矛盾,以服務行業為例。一個是標準化的問題,也是個性化的問題,其實兩者是沖突的。有些公司把產品簡單化,服務簡單化,不是大而全,可以解決標準化的問題,比方說麥當勞,雖然是個很普通的企業,但是它在產品創新和商業模式上是有創新的,解決了標準化的問題。
有些服務是解決不了個性化的問題。用網絡就能解決個性化的問題,比如我們投資的今日頭條,每個人看到它提供的服務是不一樣的,它用技術的手段解決了個性化的問題。
對產品服務的重新定義和技術的能力,就會有新的商業模式。奇虎也是創新商業模式,第一個跑到中央臺說安全軟件也可以免費。幾個月之內,它做了一個價值定遷移,遷移到另外一個地方,所以對手瞬間就沒有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