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以此作為城市營銷的重要突破口,吸引優質人才和優質企業、項目
“一品威客”吸引了50多個青年團隊在這里創業、實現夢想。(本組圖/本報記者 黃嶸 攝)
集美區以創新創業環境作為城市營銷的重要“突破口”。
好政策
集美區近日出臺政策,“真金白銀”支持創業就業,力爭到2020年,形成“創業導師+專業服務+產業園區+創投基金”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
好資源
以百年學村聞名的集美,現已發展成有十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現代文教區,十多萬高校師生成了集美獨一無二的“資源富礦”
本組文/本報記者 應潔
集美新城軟件園三期起步區的一幢寫字樓里,廈門首個大學生創客空間“一品威客”雖然剛剛成立幾個月,但已經有不小的名氣:在這里,聚集了一群摩拳擦掌的青年“創客”,他們當中,有做無人機航拍攝影的,有做3D打印的,還有做“洋婚介”的……年輕的氣息和創業的激情四處彌漫。
2000平方米的創業空間里,目前已吸引了50多個青年創客團隊,不少“創意”正在這里變成了“生意”。而在眾創空間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創客們”不僅可以享受免租金、免費創業輔導等服務,更能在找資本、找市場及對接項目方面得到扶持。
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品威客”是一個小小的縮影。在加快產業轉型、城市轉型、社會轉型的過程中,集美以“創新”為驅動,持續推進美麗廈門·人文集美戰略,對照一流標準、完善政策服務配套,并把創新創業環境作為城市營銷、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的重要“突破口”,吸引優質人才和優質企業、項目。
平臺扶持:“真金白銀”扶持眾創空間發展
創新創業離不開平臺支撐。近日,集美區正式印發《集美區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實施辦法》,明確了“真金白銀”支持創業就業,力爭到2020年,形成“創業導師+專業服務+產業園區+創投基金”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這被認為是“人文集美”打造良好營商環境、激勵社會創新創業的一針“強心劑”。
根據《辦法》,集美區對眾創空間的落地、運營提供全方位支持。眾創空間落戶集美,給予一次性最高500萬元的獎勵;對購置辦公設備、引進高管及核心技術人員、孵化創業項目等給予補貼、獎勵;還將支持眾創空間開展創業路演、創業大賽、創業培訓等各類活動。
導師團隊是眾創空間的靈魂。集美區鼓勵眾創空間建立創業導師團隊,鼓勵成功創業者、知名企業家、天使投資人和專家學者到集美擔任創業導師或組成輔導團隊,為創客提供免費創業輔導。
資金難題,是初創企業或者創新創業人士最急需解決的問題。集美區將大力引進和支持股權機構發展,鼓勵各類股權投資機構扶持轄區眾創空間,支持創新創業企業改制上市,依托平臺吸引匯集優質的創業項目,為創業企業提供多元融資服務,從而提升創業成功率。
在提升行政服務方面,集美區行政服務中心將在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公章審批環節開展并聯審批,為眾創空間和創新創業企業商事登記、商業運營等提供便利,同時,以補貼形式鼓勵專業機構和中介機構為眾創空間、“雙創”企業提供工商注冊、科技成果評估、知識產權申報、項目融資、法律咨詢等配套服務,讓“想干事”的人,在集美能更便利地“干成事”。
相關負責人介紹,集美將以一品威客、廈門游戲創新中心、百度開發者創業中心等產業鏈服務型平臺為重點,打造一批示范性創業創新中心;依托文教區,吸引國內外知名高校、研究機構開展合作,打造“創新教育城區”;以創業大廈為中心,軟件園三期、創業園及工業老廠房改造等互為呼應,構筑“一區多園”眾創產業園區。同時,借鑒“飛地”模式,積極與中關村創業大街、深圳柴火空間等知名眾創空間建立戰略合作關系。
“聚賢”集美:面向全國引進高層次人才
在“一品威客”等眾創空間,年輕的大學生們摩拳擦掌,一步步實現著自己的理想;在規劃面積10萬平方公里的軟件園三期乃至整個集美轄區,更是云集了來自全省乃至全國的優秀創新創業者。
“集美已經成為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的聚集地。”相關負責人介紹,不久前,國家第二批“千人計劃”入選專家攜團隊和項目簽約落戶集美,截至目前,已有3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15名省“百人計劃”人才、35名市“雙百計劃”人才在集美創新創業。
人才是創新發展的原動力。為了加快高層次、緊缺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兩年前,集美區就出臺了“聚賢集美”人才引進計劃,依托轄區重點企業、產業園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爭取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和高新項目到集美落戶。
今年引進的兩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吳薇、劉繼明兩位博士,首期將分別投入1000萬元在集美設立公司,運營入選廈門市第七批“雙百計劃”的創業項目——“智慧公交一體機與智慧公交平臺”和“多媒體安全保密終端的研發和產業化”,為區域的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能量。
軟件園三期落地集美,更成為集美推動創新創業的巨大優勢。不久前,為軟件園三期配套建設的兩棟人才公寓樓相繼封頂,有望在年內交付使用。兩棟大樓共可提供1000套公寓,每套公寓都配備了齊全的生活設施,可“拎包入住”,并規劃配套了完善的商業、服務配套。
“借智”高校:產學研合作加速企業創新
十多萬高校師生成了集美獨一無二的“資源富礦”,涌動著創新創業的巨大潛力。為了更好地將高校的創新“智力”轉化為生產力,集美不斷在促進產學研合作方面做出努力,從2010年起,集美區已連續舉辦多屆產學研科技合作項目成果對接會和項目專場對接會,促進高校人才的科研成果就地轉化。
盈華機械廠和華大工研院的“牽手”就是一個例子。2011年,廈門盈華機械廠找到華大工研院,希望依靠技術革新改變企業產品單一的現狀。工研院在與企業充分溝通后,派出以華大機電及自動化學院的林添良副教授為代表的研發團隊,與盈華機械廠密切合作共同開發高端液壓閥。如今,產品已經研發成功并處于使用檢測階段,將極大地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改變長期以來國內工程機械高端閥完全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這種合作不僅讓企業受益,學校方面也在實踐中培養和鍛煉了人才,擴大了學校在機電領域的影響。
截至去年,在政府的“牽線搭橋”下,促成轄區企業與高校簽訂產學研合作項目91項,其中63項取得較大進展,9項獲得市、區兩級科技計劃項目資助、15項獲得區產學研合作啟動資金資助,累計獲得各類資助達4400多萬元,帶動企業投入科研經費7.4億元,逐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此外,集美區先后與國內33所高校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建立和完善了合作高校院所的專家信息庫;通過網絡征集、企業走訪、問卷調查等多種形式,對支柱產業、重點發展產業所涉及近200家企業的技術需求進行細致的調查摸底,對匯總出來的157項技術需求進行整理、分析、發布。同時,引導高校院所發揮人才、技術和科技資源優勢,有針對性地開展課題研究和技術攻關。
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后集美還計劃與東盟國家及臺灣地區的人才、項目進行創新創業合作,既在項目實施中培養高端科技人才,也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有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服務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
來源:廈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