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id="3pxzs"></var>
  • <meter id="3pxzs"><menu id="3pxzs"></menu></meter>
  • <table id="3pxzs"><menu id="3pxzs"><u id="3pxzs"></u></menu></table>
          1. <table id="3pxzs"><code id="3pxzs"></code></table>

          2. <table id="3pxzs"></table><var id="3pxzs"><rt id="3pxzs"></rt></var>
                  1. 智匯一品集團旗下 - 企業眾創孵化平臺
                    logo

                    先別糾結一畝田的故事了,今天介紹個幾百畝田的故事

                    導語:太湖一座島的島主,同樣也是一家碧螺春茶園經營者的創業難關。

                    在中國,像我們這位主人公徐亮一樣,私人擁有一整座島嶼的不超過60位。

                    15年前,徐亮的父親對太湖上的荒島“大沙山”深度開發為“蘇州西山大沙山果茶農莊”,大量種植碧螺春茶樹和果樹,摘茶、炒茶并以售賣碧螺春為生。去年父親去世,她要和母親、茶園的工人一起接下碧螺春的生意。

                    我并不只是友情客串來寫下她的故事。實際上,她所面臨的難關同樣也是一群農業生產者的困境,典型甚至極端,往下看你就會感受到。


                    遠處看大沙山島

                    徐亮同學真正接手茶園是在今年。春節前后就要忙碌的季節,她才發現,已經沒人愿意種地了。

                    為了保證茶葉的質量,大沙山只做春茶,農忙是春節前到清明。最忙的時候,茶園需要有80-120個工人。摘茶講究眼神準、動作麻利,碧螺春卷曲成“螺”狀,茶芽只有麻雀嘴大小,越小越值錢,單位重量里數量越多質量越高,相比勞動強度就越高,0.5公斤干茶需要茶芽6-7萬個;炒茶更是技術活,優秀的炒茶師傅非常值錢,一方水土養一方農人。

                    大沙山茶園常年有6位工人,他們在茶園剛剛建起就過來,新的工人來了又走,唯有這6位留下,與徐亮一家已經算是親情。

                    農忙的時候,大多數農民是臨時雇傭。徐亮找臨時工人的時候有意觀察:現在有誰還在種地?她發現長三角附近有很多從新疆、云南過來的農民,放棄家里的地,來種長三角這里“高凈值”的地。

                    高凈值的地,附近必然也有高凈值的機會,長三角聚集了中外大企業的工廠,年輕人都去打工,中老年往往身體都不太好,不愿意承擔幾個月的密集勞動。畢竟,只有種別人的地比種自己的地更賺錢的情況下,他們才會動心,而這意味著加倍辛苦的勞動。


                    大沙山茶園

                    蘇州西山是碧螺春的原產地。大沙山茶園是當地產能最大的,每年產成品茶根據大年小年有所不同,一般在3000斤上下,周圍所有散戶農戶的茶樹規模加起來還不如這里大,而且還經過了有機認證。

                    在中國社會,各種認證、獎項的含金量經常難以辨別。先說有機認證,國內有二十多家可以做認證的機構,有的是到當地采樣,有的是允許把土地樣本寄來化驗,而這就容易摻水。

                    讓徐亮更無法理解的是,有些有機認證機構的“商業模式”是每年允許農戶銷售限定量的有機產品,也就是說靠賣標簽賺錢,一旦“超額”就不再給標簽。這不就相當于電商平臺抽取銷售額分成嗎。

                    徐亮本科畢業于復旦,她的父母是上海知青,父親是人民大學畢業的技術出身。當時的有機認證是老老實實請機構過來采樣,一口氣花了十幾萬元。

                    大沙山茶園有個“香味Logo”,它所產的碧螺春有種奶香,一聞就能識別出。也許因為種植規模比較大,或者是地處太湖中間水體可以調節溫度,日照又比較長,也可能是因為每年有枇杷、石榴、楊梅等兼作物。

                    從鮮葉炒制到成品茶葉,是5斤算作1斤來換算,例如4500斤鮮葉炒完是900斤,大沙山碧螺春含水量為4%,市面上其他家的含水量是12%。

                    今年徐亮要花大量時間去處理父親的后事,放棄了茶葉收成,其他果樹長得不錯,她只想在在5-6月把400棵枇杷樹收獲好,賣出去。

                    在這個網絡銷售時代,農產品電商不是炒得很火嗎?她想用枇杷去幫茶葉探路。

                    今年是小年,枇杷產了3000斤,是往年的一半不到,她翻了翻各大知名電商的售價,決定賣25元一斤。她找遍了你所耳熟能詳的幾個大的生鮮平臺,這些平臺的要求都一樣:你這單枇杷的量有多大,當然越大越好;你能給我多大的毛利,毛利不夠高,你就要降低進價,如果做這一單枇杷生意賺不到預期值,不如不做。

                    這些網站都是壓價天王,對供貨商的要求是“馬兒能跑又不吃草”。蘇州的枇杷大多30元左右一斤,拒絕和生鮮電商合作,而幾家生鮮電商平臺的枇杷要50多元一斤。

                    還得滿足電商的條件,每天送貨、全程冷鏈,損耗率的預估,驗收成品的合格標準以及包裝的規格。電商要求每個枇杷都要套塑料網,以她家枇杷的通常規格,一斤12-15顆,3000斤枇杷就意味著工人需要手工套36000-45000個袋子,并且還要裝箱,五斤為一箱,每箱三分鐘來計算,等全部套完,枇杷已經爛光了。

                    這件事讓徐亮大受刺激。中國的傳統經銷體系受到網絡經銷體系的沖擊很嚴重。今年的枇杷還是靠老辦法去銷售,老顧客知道現在是大沙山的困難時期,一下買500斤、700斤,徐亮自己開車送貨,一路顛簸,再加上天氣炎熱,很多枇杷爛掉了。有個做農產品的老顧客用爛掉的枇杷做了酵素,自己都念叨“太奢侈”。

                    其他農戶是怎么賣掉茶葉的?每家稀稀落落地種幾棵茶樹,當地有一家“西山碧螺春茶廠”,清明前會來收茶,1斤起收,經過炒制的茶葉更加不顯分量,經常是幾家人把茶葉匯聚成一袋交給茶廠。茶廠還要審核,如果質量不行就會往下壓價。

                    如果自己做直銷,在天貓上開店,她算了算至少要一兩百萬元才敢開。營業額是要抽成的,淘寶也有店鋪管理費,最難的是,如果無法在網絡上鎖定碧螺春的消費者來定向營銷,可能依然賣不出去。

                    徐亮對網絡直銷最擔憂的一點,也是讓我們很有共鳴的一點。經過電商的嬌慣,中國人對價格極度敏感,關注農產品產地的人只是少數,大多數人是不識貨的。大沙山碧螺春放到網站上,立刻和摻假的茶葉站到了同一個起跑線上,被用戶用來檢索和比較。

                    為什么說其他產品是摻假的?大沙山碧螺春3000元一斤。我搜索了一下,網上還有10元一斤的碧螺春。徐亮解釋,茶葉勾兌樹葉,消費者是感知不到的。

                    包括大品牌的茶粉和茶包,因為更容易摻假所以成本更低,低到只能沏一杯茶的小茶包成本不到1角。不過,也許這是大勢所趨,喜歡買新茶來泡的人大多步入中年。

                    茶葉含水量越低越好,但是含水量高的更好看一些,因為比較“柔軟”。對茶葉認知度沒有那么高的消費者一眼認定的往往都是那些好看的。

                    3000元的價格根本降不下去,徐亮認為一點都不貴。農忙時候請農民來打工,他們每個月每人有10000左右的收入,還管吃管住,來回需要徐亮用自家的船去接送。這還不算日常的打水、施有機肥和砍枝。優秀的炒茶師傅越來越少,十幾口鍋同時炒也看不過來,所以試茶還會產生耗損。


                    大沙山枇杷樹

                    和徐亮聊到她的故事,與其說在這個時代,農業生產到銷售每個環節都出了問題,不如說所有環節都在調整,以適應一個新的經濟體系。一定有解決辦法。這是我的第一反應。

                    比如,種植和采摘。耕地減少,農民減少,并不代表農田將持續退化,美國的大農場模式不是活得好好的?大沙山曾經買過多功能拖拉機、割茶機,根本用不起來。是的,這其實是農村真正的情況,進口機器的客服是不會跑到農村手把手教學的。

                    炒茶的成本也難以解決。炒茶工有兩種,一種是家里有茶園產業,自己必須學會,第二種是學徒。正值壯年的熟練炒茶工可以請到的,但第一種炒茶工已經年逾五十,也不容易邀請。農業“匠人”的衰老和后繼無人對于碧螺春這類農產品形成很大的影響。不過,90后與00后年輕人也并沒有流露出對這些傳統的留戀。

                    還有銷售問題,不是還有褚橙這樣的案例嗎?但大家都知道那是奇跡。奇跡是由種植者和營銷者,結合天時地利人和共同創造的。把碧螺春包裝一下,也不是不可以,但徐亮需要辭掉工作全力去做這件事,尋找新的營銷熱點。即使如此,好的“天時”可能也過了。

                    其實在這兩年的生鮮電商大潮之前,有一些重視農產品背后故事的網站接連出現,然后連續消失。有時我覺得作為媒體也要對農產品困境的現狀承擔一些責任。我們總是在詢問創業者“一單能掙多少”,“利潤有多少”,這些問題本身就是唯利潤主義的。

                    最后。其實徐亮并非沒有動過土地的念頭。最簡單的一個選擇是轉型開農家樂。為此,我特意去問過一些做周邊游產品的朋友,他們說采摘園、種植園的盈利情況還不錯,但他們自身(周邊游產品)正在用訂酒店這樣的服務去替代農家樂,因為農家樂的IT化實在難搞,服務完全無法標準化。而且它的模塊很多,相當于餐飲+住宿+采摘。

                    徐亮擔心的是,顧客在農村嫌住得不好會投訴,反倒添堵。

                    即使是沒有住宿的采摘園,她也不愿意嘗試。一幫人進了枇杷林采摘,邊摘邊吃地嚴重糟蹋,賺的還不夠賠的。

                    有一口氣想要買下大沙山的人曾經找她接洽,希望在上面修建寺廟或者道觀,還有建議做人工沙灘,變成一個蘇州西山的馬爾代夫。但前提是拔掉這些茶樹。

                    這是徐亮最后和最不愿意的選擇。

                    上一篇:互聯網黑暗森林法則:想活?別喘氣兒!

                    下一篇:101臺青創業扶持計劃丨5萬元基金等你來贏

                    <var id="3pxzs"></var>
                  2. <meter id="3pxzs"><menu id="3pxzs"></menu></meter>
                  3. <table id="3pxzs"><menu id="3pxzs"><u id="3pxzs"></u></menu></table>
                          1. <table id="3pxzs"><code id="3pxzs"></code></table>

                          2. <table id="3pxzs"></table><var id="3pxzs"><rt id="3pxzs"></rt></var>
                                  1.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