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來源:廈門晚報 日期:2016/4/28 9:09:00 人氣:
廈門晚報:培育創業沃土 吸引創客扎根
廈門自貿片區成境內外創業者的追夢舞臺
黃利民展示正在國產化的飛行器。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片區掛牌運作近一年,搭建了多個創業“夢工場”,還出臺一系列貼心扶持政策,讓這股創業大潮席卷到海峽對岸,甚至到國外,成為境內外創業者迸發激情、孵化項目的理想目的地。
案例
放棄穩定工作 來廈研發無人機
黃利民,45歲,漳州人,原本在一家機械加工類上市企業上班,生活安穩。廈門自貿片區的成立,觸動著他內心不安分的“因子”,進而放棄穩定的工作,出來創業。用他的話說,要趁著這波大潮“拼一把”。
半個多月前,黃利民帶著他的團隊正式入駐廈門自貿片區海峽兩岸(廈門海滄)無人機暨智能機器人孵化基地,當起了創客。
黃利民主要在忙一件事,將加拿大研發的便攜式飛行器國產化。這臺飛行器非常小,重量很輕,只有920克,采用碳纖維材料,耐2000度的高溫,在高風險地帶通過實時監控以及更新狀況,可以廣泛應用于消防、城管、交通等領域。
這種無人機造價高,一臺在國外造價約需七八千元人民幣,但國產化后只需要4000元人民幣。國產化,即找國產的零件來替代原部件,極少部分無法找到替代的零件,選用國外產配件,組裝性能和質量仍能保證。
成效
產品尚未上市 訂單已在排隊
黃利民帶領的是個有“國際范兒”的“混搭”無人機團隊,投資人中一人來自中國、兩人來自加拿大、一人來自臺灣,所以成立的是臺港澳與外國投資者合資企業。
在這個孵化基地辦公,給黃利民很不一樣的體驗。一個巨大的開放空間,他的團隊和其他幾十個創業團隊共同辦公。他和同事只有幾張固定辦公桌,若有客戶來訪,他會帶到公共會客區,基地內有飲品和簡餐服務;他和同事的私人貴重物品,可以放到專用的儲物柜;開私密會議,他可以根據人員多少,來選擇不同大小的會議室。
“這里是一個理想的創業地,主要是政府支持。”黃利民說:“孵化期內,我們辦公不需要交租金,還有很多同行可以請教技術問題。”
黃利民說,這里的創業團隊都是無人機和機器人的,很多資源在這里。基地建立了一個內部微信群,到現在已經積累了100多人,有技術問題可以一起交流解決。
雖然還未研發完畢,但該飛行器已被預訂,尤其是加拿大方面想購買產品用于森林防火,顯得很急迫。
黃利民表示,近日首批無人機預計會有3-5臺組裝完畢,準備先給海滄區消防部門試用。
優勢
臺灣教授任導師 30多家團隊入駐
據了解,海峽兩岸(廈門海滄)無人機暨智能機器人孵化基地是由海滄區發起,由國內領先的中小企業一站式眾包服務平臺“一品威客”運營的新型業態下的孵化器,簡稱“一品創客”,目標是在3—5年間打造一個國家級的無人機、智能機器人極其周邊產品的產業鏈。
入駐企業使用辦公場地、辦公設備、操作間、咖啡、健身房均免費。” “一品創客” 運營負責人介紹說,首期啟用面積4000平方米,該基地入駐項目包含無人機研發、無人機應用、機器人研發、3D打印機、大數據、新能源等。目前已簽訂30多家創客團隊入駐協議。
值得一提的是,該基地給創業者提供的是創新與創業、線上與線下、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的新型業態下的孵化基地。在創業導師隊伍方面,孵化基地已邀請一批在無人機研發、工業設計、大數據、市場推廣、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方面具有豐富經驗的企業家、高校教授等擔任創業導師。其中,吸引了臺灣淡江大學溫慶昌教授加盟擔任創業導師未來其帶領的團隊也可能入駐孵化基地。
據悉,臺灣團隊已在陸續進駐中,總申請入駐團隊大約50家。
【記者觀察】
新興領域創新項目
扎堆入駐自貿片區
記者注意到,眾創空間扎堆入駐,讓廈門自貿片區內新興領域的創新創業項目得到企業和政府的“集體孵化”,有的已經風生水起。
如“一品創客”孵化的無人機、機器人、智能硬件等,就屬于新興領域的創新創業項目。
得益于自貿片區的優勢,除了一品創客,還有RQ空間、3W咖啡、柴火創客、天使匯等一批眾創空間入駐廈門自貿片區海滄自貿園區。如RQ空間,主要引進臺灣高科技文化游樂、O2O電子商務、互聯網農業等。以上眾創空間,為創業者與投資人牽線搭橋,幫助有志青年成功創業,預計將吸引和孵化數百家創業型企業及上千名創客入駐。
同樣位于廈門自貿片區的云創智谷,則是一個移動互聯·智慧產業園,是多個眾創空間的集合。該園區總建筑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據悉,目前該園區已經吸引8家眾創空間入駐,招商企業150多家,招商率接近90%;簽約入駐企業近110家。
廈門自貿片區在扶持眾創空間發展的同時,也注重營造創新創業生態圈。海滄園區,就在建設海滄自貿園創新社區,健全娛、食、住、行全方位公共服務體系,如建設人才公寓、開通區內公交車等,為創業者提供優質的創業環境。預計到下月底,創新社區核心區域設計的創業空間裝修改造、生活空間的餐飲配套、公共空間的工作服務站等項目基本完成;2016年底核心區空間及配套進一步完善;2017年創新社區建設全面完成。